Monday, March 29, 2010

文言书信敬辞

结语分类总结

请对方回信:
盼即赐复。翘企示复。伫候明教。时候教言。盼祷拔冗见告。万望不吝赐教。
敬祈不时指政(正)。敢请便示一二。尚祈便中见告。如何之处,恭候卓裁。至盼及时示下,以匡不逮,无任感祷。

告诉对方不用劳神回信:

谨此奉闻,勿烦惠答。敬申寸悃,勿劳赐复。

答复对方询问:

辱蒙垂询,略陈固陋,聊博一粲而已。远承下问,粗述鄙见,尚希进而教之。上述陋见,难称雅意,亟祈谅宥。姑道一二,未必为是,仅供参考。不揣冒昧, 匆此布臆,幸勿见笑。

请人应允:

所请之事,务祈垂许。以上请托,恳盼慨允。诸事费神,伏乞俯俞(允)。

表示关切:

伏惟珍摄。不胜祷企。海天在望,不尽依迟(依依思念)。善自保重,至所盼祷。节劳为盼。节哀顺变(用于唁函)。

表示感谢之情:

诸荷优通,再表谢忱。多劳费心,至纫公谊。高谊厚爱,铭感不已。

 

传统结尾应酬用语
应用对象 应用环境 常 用 语






临书 谨肃寸禀,不尽下怀。
肃此奉陈,不尽欲言。
请教 乞赐 指示,俾便遵循。
幸赐 清诲,不胜铭感。
请收 伏祈 莞存。 伏望 哂纳。
候复 乞赐 钧复。 恳赐 钧复。
申悃 肃此、敬此、肃此奉禀、肃此敬禀。
保重 寒流来袭,伏请 珍卫。
寒暖不一,千祈 珍重。






临书 临纸神驰,不尽欲言。 专此奉达,不尽所怀。
请教 乞赐 教言,以匡不逮。 如蒙不弃,乞赐 兰言。
请托 如承 俯诺,实济燃眉。 倘荷 通融,感激不尽。
请收 敬希 鉴纳。 至祈 台收。
候复 幸赐好音,不胜感激。
申悃 特此奉闻。 草此。
申复 专此敬复。
申贺 敬申贺忱。 用申贺悃。
申谢 肃此敬谢。 用申谢忱。
辞谢 敬抒辞意。 敬达辞忱。
感谢 感荷 隆情,永志不忘。 私衷铭感,何可直言。
请鉴 伏乞 鉴察。 伏祈 垂鉴。
敬祈 明察。 并祈垂照。
馈赠 土产数包,聊申敬意。 附呈薄仪,聊申下悃。
谨具芹献,借祝 鹤龄。 薄具菲仪,用申贺敬。
保重 秋风多厉,珍重为佳。 暑气逼人,诸祈自卫。
吊唁 恭陈唁意。 借申哀悃。
居丧人 节哀保重 伏祈 节哀顺变。 还乞 稍节哀思。

5 祝辞

5.1


祝辞,就是书信结尾时,对收信人表示祝愿、钦敬或勉慰的短语,如“即颂近安”、“此致敬礼”、“祝你进步”之类。



其中,“即颂”、“此致”、“祝你”等词,紧接正文末尾书写;“近安”、“敬礼”、“进步”等词,另起一行,顶格书写。如果祝颂语的文字较多,也可 独立占行,空两字写起,不必分拆成两部分。如果信笺下方余地充分,或者为了突出祝辞,也可将“祝”、“颁”、“此致”等宇样独占一行,空四格书写,而将 “安”、“好”、“敬礼”等另行顶格书写。顶格书写的祝辞后一般不加标点符号。祝辞应根据具体情况恰当择用。

Table 5.1 传统请安用语
应用对象 常 用 语
祖父母、父母 敬叩金安 敬请福安
尊长 恭请福安 敬请康安 顺请福履 顺叩崇祺
敬请崇禧 虔请崇安 恭请福绥
老师 敬请讲安 虔请诲安 肃请麈安 祗叩教安
上级 恭请德安 敬请勋安 祗请钧安
平辈 祝你安好 此颂曼福 即请道安 敬颂台安 敬颂大安
顺颂时绥 即颂时祺 此颂时祉 敬候佳祉 即颂佳胜
即颂近祺 此祝康吉 即候日祉 顺候起居 并祝安健
小辈 顺询近祉 此询近佳 即问近好 即问日佳
文化人 敬候撰安 敬祝著安 即颂著祺 敬请文安 即颂文祺
祗请著安 祗颂道安 顺颂撰安 即颂文址
女性长辈 敬颂壼安壶安 敬候坤祺
女性小辈 此询壶佳 即询闰好
商人 即请财安 顺颂筹安 顺颂商祺
旅途者 敬请旅安 顺请客安 顺颂旅祺 顺候旅祉
贺喜信 敬请俪安 恭贺燕喜 顺贺大喜
贺年信 敬贺年禧 敬贺年禧 顺贺新祺 顺贺新禧
季节 敬请春安 即颂春祺 并颂春禧 顺候夏址
此颂暑安 即候夏安 即请秋安 顺颂秋祺
并请秋安 敬颂冬绥 此请炉安 即请冬安


此致敬礼”浅说

仇润喜

“此致敬礼”是书信常用语。因有多种用法及“变体”,易发生误读,故有此浅说。

作为信末祝颂问安语,其主要用法是:

其一,最基本的是动宾结构的“此致敬礼”。意思非常明白:在此给您敬礼。写法上分两行,“此致”靠后,“敬礼”另起一行顶格。从领袖到平民,从作家到学生,公函私札,使用相当普遍。

其二,旧时书信,有将称谓语写在次行、信中或信末的。称谓语在信末则必须在“此致”的次行顶格书写。“致”字是其本意“给予”的意思。如周恩来致广东省兴宁县罗县长的信(1925年4月15日)、鲁迅致开明书店(1933年3月11日,“此致”写作“此请”)。其实,当代在会议通知、请柬中,此用法尚未绝迹。

其三,有“此致”无“敬礼”。其实,前一种用法已无“敬礼”了,但这里的“此”是对全信的一种概指,“致”的意思是“尽”、“结束”。“此”、“致”连用,表示“要说(写)的已经说(写)完”,作用在于煞尾。煞尾语后,另写祝颂问安语。常见的如“此致,即请道安。”“此致,并颂时绥。”“此致,即颂近好。” 此种用法,在鲁迅先生信中经常出现。

其四,只用“敬礼”。这里虽无“此致”,但明眼人一看便知,“敬礼”即在此致敬之意。毛泽东、周恩来的书信中,此种用法甚多。人们习惯上将这里的“敬礼”另起一行顶格写,毛泽东则多是在次行空两格。前者相当于提行,后者则无异另起一段,都表示尊重。而毛泽东将“此致”与“敬礼”连用时“敬礼”则必顶格写。

其五,“专此”。专,强调单独、专一。此,即这些。“专此”即特意写了这些(给您),表示煞尾。“专此”之后,再写祝颂问安语。如毛泽东致傅作义(1936年10月25日)用“专此。即颂戎绥”。周恩来致陈伯达等人(1946年7月 1日)则干脆用“专此。敬礼!”鲁迅致母亲多次用“专此,恭请金安”。

其六,“专此布达”。这里的“专此”词义与上述相同,但它与“布达”(布是陈述,达即明白)连在一起才起煞尾作用,其意即,专门写了这些向您说明。然后,再缀各种祝词敬语,如“敬请诲安”、“敬颂康乐”、“并颂大安” 等。如鲁迅致姚克(1933年11月15日):“专此布达,并颂文安”;陶行知致杨静桐(1940年7月1日):“专此奉复。敬致谢悃。并祝康健!”同类短语有“专此布陈”、“专此奉复”、“专此敬复”、“专此肃复”、“专此函约”、“专此鸣谢”等。

其七,“此令”。此语出现于各种令文(命令、指令、训令、任免令等)的结尾。有的令文在“此令”后面要写明接受命令的机关或官员名称,有如上述第二种用法的“此致”,“令”作动词用。民国时期,有的将接受命令的机关名称和官员姓名写在命令的开头,文末则不再写,但结尾处仍习惯性地保留此语。其明显的“痕迹”是,尽管在文末,却没有标点。这里的“令”已无动词作用,“此令”也只起归结和结束全文的作用。“此札”、“此布”、“此批”、“此状”、“此复”、“此咨”等与此大体相同。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